
在对积木婴幼儿教育后台问题的梳理中大家看到,很多的亲子交流困境,多是因爸爸妈妈的方法不当,致使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出现了冲突。
当然,需要提醒的是,尽管有效的亲子交流方法,可以各不相同又各显神通,但好的亲子交流,肯定都打造在一个一同的基之上:尊重孩子,接纳孩子。
下面,从两个具体的亲子交流案例说起,看有效的亲子交流,到底是哪种。
案例1、
母亲在做饭前,问孩子:想吃土豆还是西兰花?
(给孩子适度的选择机会,为孩子挑食尽可能降低借口,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。这里没宽泛地问:你今天想吃那些?由于若孩子说出的选项是你难以满足的,极大概引发一场斗争。)
孩子说:喜欢吃土豆。于是母亲就做了土豆。可是做好之后,孩子尝了一口,感觉不喜欢,又说想吃西兰花了。
这个时候,母亲说:目前我也没方法把土豆变成西兰花了,假如你目前不想吃,先玩去吧,等到晚餐再说。
(一般这时,绝大部分爸爸妈妈一定会冒出一股无名火上来,批评数落就开始了。这种指责说到底就是出于对孩子出尔反尔、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愤怒。
这类批评指责也完全不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我们的问题在哪儿,只能引发孩子对爸爸妈妈的怨恨或者畏惧。
而这位母亲的回答,高明在于,平静接纳了孩子的反复,既尊重了孩子的决定,也坚守了我们的底线。)
非常快,孩子玩饿了,跑过来找母亲:母亲,我饿了。
母亲安慰道:午饭时间已经过了,我相信你能坚持到晚饭。
(一般孩子喊饿的时候,爸爸妈妈会有两种回话,一种是忙不迭地给孩子筹备吃的,舍弃自己前面的坚持;一种是对孩子冷嘲热讽:不是你一个人决定不吃的吗?这么快就饿了?
前者会毁掉规矩,后者则直接诋毁了孩子和他做决定的权利。案例中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不错,维持情绪的平和,自然地让孩子领会到自己选择的自然结果。)
剖析:
假如孩子大哭大闹,就更考验爸爸妈妈了。面对孩子情绪失去控制,最好是给以共情,譬如一个拥抱和亲亲,或者转移孩子注意力。
当然,假如孩子还小,在4岁以前,可以适合地调节规则,尽可能将规则调控到母亲和孩子都能同意的适合的范围内。譬如,孩子实在饿了,可以考虑将晚餐提前一个小时,或者可以吃少量水果(午餐和晚餐之间的水果加餐)等。给孩子打造规则要有弹性,孩子年龄越小弹性越大,孩子越大弹性越小。
假如母亲温和而坚定地实行规则,孩子将来可能还会试探母亲的规则底线,但几次之后就会遵守这个规则了。如此的管教方法,或许没前两种方法的立竿见影的成效,更不会立刻让孩子服从或者认可,但长期来看,孩子会日渐将习得的规则内化为我们的习惯,形成健康的人格。
爸爸妈妈温和而坚定,孩子会渐渐将这种方法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。
案例2、
孩子感冒咳嗽了,可是不愿吃药。奶奶看着着急,说:都咳成如此了,还不快把要吃了?孩子还是不吃,走开了。奶奶拿着药追上去,说:你吃不吃?你再不吃我就要灌药了!孩子有点害怕,但看着奶奶手里的药,还是没吃的意思。
母亲回来了,换了种方法跟孩子交流。
母亲先温和淡定地说:宝贝,母亲想跟你一块讨论下吃药这件事儿,母亲保证不生气,你想跟母亲谈谈吗?
孩子赞同了。
(孩子想讨论,是问题解决的开始。假如孩子不情愿,不要勉强,可以跟他说换个时间再聊这件事。)
母亲问:对于吃药这件事,你是如何想的?能告诉母亲吗?
孩子说:药太苦了,我不想吃。
母亲一定了孩子的感受:嗯,药太苦了,你不想吃。母亲能理解你的感受。不过,母亲的感受和你不同,你想听听母亲的感受吗?
孩子点点头。母亲继续说:你不想吃药的时候,母亲感觉非常无奈,不了解该如何解决。我想找到大家都能同意的解决方案。要不,大家一块玩个头脑风暴的游戏,看看还有哪些解决方法吧?听到打游戏,孩子非常开心地说答应了。
然后,母亲找来本子和笔,写下,头脑风暴。
母亲问:奶奶喂药,你不想吃时如何解决?
孩子:我想到一个方法,画画!
母亲把这个方法写下来。
孩子:我又想到一个方法,煮生气汤。
母亲:好啊!我也想到一条,在药里加点糖!
孩子:我也想到一个,在药里加点蜂蜜!
母亲:吃完药后吃一颗冰糖,或含在嘴里一块咽!吃完药立刻喝口水!
孩子:吃完药后吃一小块巧克力,然后立刻喝口水!
母亲:看,大家一共想到了7个方法,目前大家选出一个咱们两个都能同意的办法吧!
孩子:煮生气汤!
母亲:吃冰糖!如何解决,大家的想法不同!
孩子想了想,说,我选择吃巧克力。然后,在吃巧克力上打了个钩,在煮生气汤上打了个叉!
母亲:咱们这一周都要吃药,大家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,一周将来再来看看!
孩子:为何是一周?
母亲:要吃一周药啊!我去拿巧克力!
孩子非常高兴地址点头,非常快地喝完了药。
剖析:
整个交流过程中,母亲承认了孩子有不认可见的合理性。但,她发起了另外一个交流的要紧方法:协商。通过商量,参与规则拟定,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,事情一下子就容易了。
假如根据孩子奶奶的做法,到最后可能就真的只能灌药了,或者孩子极不情愿地在奶奶的恐吓下喝下了非常苦的药,但自尊心、自我价值感会受伤。
母亲的做法虽然需要跟孩子磨合较长期,但长期来看,对孩子的自我成长帮助却非常大母亲不只保护了孩子的自尊,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引导,也会日渐地内化到孩子的思维当中。这种合作共赢的思维,也是在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