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化学  高中  数学  初中  英语  小学 

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全诗

   日期:2024-03-26     来源:www.hymya.com    浏览:647    
文章简介:萧萧梧叶送寒声,其中萧萧是拟声词,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,这里指秋季梧桐叶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凄凉声音。送寒声是通过梧桐叶的声响传递了秋天的寒意。

萧萧梧叶送寒声,其中萧萧是拟声词,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,这里指秋季梧桐叶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凄凉声音。送寒声是通过梧桐叶的声响传递了秋天的寒意。这一句描绘了秋夜中萧瑟的景象,借由落叶飘零、寒风呼啸传达出季节的寒冷与孤寂环境。这一句源于叶绍翁的一首《夜书所见》,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,静夜感秋所作,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。

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全诗

夜书所见

南宋·叶绍翁

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
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
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全诗翻译

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,送来阵阵寒意,江上吹来秋风,使外出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我们的家乡。家里几个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!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愿睡眠。

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全诗赏析

第一句: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。这一句点明了季节和地址,形象地描绘出秋季的景象。其中,“萧萧”形容秋风吹过梧叶发出的声音,给人一种寂静、凄凉的感觉。同时,也引出了下一句:“江上秋风动客情”。

第二句:“江上秋风动客情”。这一句依旧是在描写秋季的景象,不过愈加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情感。其中,“江上”暗示了作者身处江边,而“客情”则暗示了作者是一个旅客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江上的秋风带来了寒意,让作者产生了思乡之情。

第三句:“知有儿童挑促织”。这一句是在描写儿童捉蟋蟀的情景。其中,“挑促织”表示儿童在捉蟋蟀时的欢快和专注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作者听到儿童捉蟋蟀的声音,感觉到了他们的快乐。

最后一句:“夜深篱落一灯明”。这一句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。其中,“篱落”暗示了作者所在的地址,而“一灯明”则形象地描绘出了灯光在夜幕下的明亮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作者在夜晚看到远处灯光闪烁,感觉到了夜的寂静和孤独。

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季的梧叶、江上的秋风、儿童捉蟋蟀与夜幕下的灯光等情景,展示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。在寂静的夜晚,诗人独坐篱笆旁,凝看着远方的灯火和天空,思绪万千。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作品鉴赏

1、借景抒情,以景入情。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,落木萧萧,寒声阵阵,秋风秋江,传达漂泊不定、凄怆落寞之感;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,思念家里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,挑逗斗蟀。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,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。以景入情,情景交融,相互映衬,构思神妙。

2、动静结合,以动衬静。秋叶、秋风、秋声、秋江、秋舟、孤灯、顽童、斗蟀,均是写动景,动得有声有色、有光有影;篱落小屋,幽深夜晚,漆黑无边,这是写静景,静得凄神寒骨,让人惆怅满怀。那落叶片片,萧萧风声,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里亲人思绪。

3、悲欢交织,以欢掩悲。一二句写悲景,秋风扫落叶,长天送寒意;三四句叙欢情,深夜挑促织,异地思欢情。一悲一喜,悲喜交潜,以欢掩悲,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、强烈思亲之情。

4、虚实相益,以实映虚。全诗四句中1、二句写所见实景:叶落声寒,水动风凉;3、四句写引发想象:黑夜明灯,童观蟋斗。所见所闻,或明或暗,虚实相映。满耳秋声,满目秋夜,满怀乡情。实中有虚,寓虚于实,言寥寥而意无尽!

5、心驰神往,远近互动。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,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。虽身在千里之距,嬉戏场景犹在眼前。近处寒叶声声扰,天伦乐事曼曼来。那物那景,直教人无限唏嘘。

6、冷暖两分,“寒”“挑”传神。“寒”字一语双关,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,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。“挑”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。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、轻挑细拨、忽屏息观斗、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,全在一“挑”。“挑”出了性格,“挑”出了神韵,“挑”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!

7、“动”“知”连气,一气呵成。诗歌以落叶“送”寒, 寒声“动”情,情牵亲人,思亲慰寂,一气连成。“动”为诗“骨”,“知(思)”为诗“心”,做好了前后承接,使全诗起落得体、张驰有度。

8、暗用典故,明了心意。“江上秋风动客情”暗用张翰辞官典故。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,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,于是辞官回乡,了却心愿。“秋上心头使人愁”,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,乡愁满怀的心理。

9、巧用修辞,情意绵长。“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”。这一“送”一“动”,寓情于物,赋予梧叶、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。这类物态声情的诗文,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、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,让人痴迷难返,惆怅满怀。“萧萧梧叶送寒声”妙用通感,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理,用听觉形象交流触觉感受,意味绵长。

萧萧梧叶送寒声的全诗创作背景

《夜书所见》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诗。节候迁移,景物变换,最易引起旅人的乡愁。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说:“春秋代序,阴阳惨舒,物色之动,心亦摇焉。”作者客居异乡,静夜感秋,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。

作者介绍

叶绍翁,南宋中期诗人,字嗣宗,号靖逸,处州龙泉人。祖籍建安(今福建建瓯),本姓李,后嗣于龙泉(今属浙江丽水)叶氏。生卒年不详。曾任朝廷小官。其学源于叶适,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,与真德秀交往甚密,与葛天民互相酬唱。有《四朝闻见录》、《靖逸小集》。

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,所著诗集《靖逸小集》。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好,如《游园不值》:“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”历来为大家所传诵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